【內容簡介】

一位先生在他經常流連的私人俱樂部裏,得到一盒別人寄給他朋友的巧克力,他帶回家之後,他的太太吃了巧克力卻被毒死了(包著酒的巧克力裏被巧妙的換了毒藥)。這是誰下的手?為了什麼?目標是要謀殺那位收到包裹的朋友,或者是死者的先生,還是死者她本人?受害人之死是意外的牽連,還是蓄意的規畫?又如何可能規畫?

警方偵辦這個奇特的案件,立刻陷入了膠著,毫無線索與頭緒,不得不求助於一個由各種愛好推理藝術人士組成的業餘社團「犯罪圈」(Crime Circle)來幫助查案,不料其中六位推理小說迷竟分別找出六個完美的推理結論來;六個不同結論都能有效解釋案情,也就是都能合邏輯地「破案」,但事實真相只能有一個,哪一個推理才是真相?或者都不是,事實另有面貌?


還沒購入這本書以前,除了最有名的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系列、阿莎嘉‧克麗斯汀的白羅系列外,基本上其他的歐美推理我都沒什麼接觸(因為歐美推理有時敘述頗為瑣碎細膩,故事節奏不是那麼明快),相較之下故事節奏較為明快的日系推理正切中我的喜好。

然而這本《毒巧克力命案》卻讓我大大的改觀。
一般推理小說的故事比重,往往是案件的發生過程的篇幅佔最重,而推理劇情則作為最後的壓軸。但《毒巧克力命案》卻反其道而行,推理部份佔了此書絕大部分的篇幅,而且故事開始不久,即進入推理模式。

令我開心的是,《毒巧克力命案》節奏十分明快,而且劇情峰迴路轉,這點我相當欣賞。其實我還滿討厭故事有過於累贅的鋪陳,尤其是發現某本小說其實可以不用那麼多字,就可以交待故事的時候= =|||。這點建議大家可看看東野圭吾的《超‧殺人事件─推理作家的苦惱》一書,東野以此書清楚明白地告訴大家,過度追求篇幅的推理,最後會有什麼下場XD。

啊,有點扯遠了,回歸正題,一般推理小說的偵探(或是負責解謎的人),在思考常會用上刪去法、演繹法等邏輯來推理,並以具體的事證來佐證推論是否成立。令我意外的是,這本書明明白白地指出,雖然某些人證事證的立足點乍看之下完美無缺,很有說服力;然而從另一角度來思考,某些證物竟可能存有看不見的盲點在。經由不完全的情報導出的錯誤結論,就像看似華麗的碉堡,但碉堡下的地基,卻其實並不是那麼穩固。
  
一般推理小說常著重於推理過程,但對於物證的可信與否,往往不會深入描述,這本書讓我看到推理小說的另一面相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ufus06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